专家观点

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编者按  在2023年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快推动发展方式绿色低碳转型,坚持把绿色低碳发展作为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治本之策,加快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厚植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底色。在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必须坚持全面转型、协同转型、创新转型、安全转型,把绿色发展理念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各方面。今天,恰逢六五世界环境日,让我们全面认识发展新质生产力对于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重要作用,一起行动起来,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实践。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刘德春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我们要深刻理解这一重大论断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全面认识发展新质生产力对于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重要作用,准确把握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重点任务,以钉钉子精神把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绿色发展的决策部署落到实处。01新时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绿色转型取得历史性成就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我国绿色低碳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成为新时代党治国理政新理念新实践的重要标志性成果。以绿色为重要内容的新发展理念深入人心。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开展了一系列开创性工作,作出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识和行动。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生态文明建设是其中一位;在新发展理念中,绿色是其中一项;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方略和中国式现代化的特征与本质要求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其中一条;在三大攻坚战中,污染防治是其中一战;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中,美丽中国是其中一个。2020年9月,习近平主席向国际社会郑重宣示“双碳”目标,引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的新阶段。2023年,在习近平总书记亲自关心推动下,全国人大决定将8月15日设立为全国生态日,深化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大众化传播,提高全社会生态文明意识。以绿色为靓丽底色的高质量发展成效显著。能源绿色转型步伐加快,可再生能源装机规模突破15亿千瓦,历史性超过煤电装机,实施煤电机组“三改联动”约7.42亿千瓦,与2012年相比,2023年我国煤炭消费比重下降了13.2个百分点,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提高了约8.8个百分点。产业优化升级积极推进,累计退出钢铁落后产能1.5亿吨以上,完成钢铁全流程超低排放改造1.34亿吨,压减粗钢产量超4000万吨,培育近5100家绿色工厂。资源利用效率持续提高,2012~2023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26.8%,二氧化碳排放下降超35%,主要资源产出率提高60%以上。环境质量持续改善,2023年全国城市PM2.5平均浓度降至30微克/立方米,全国地表水水质优良断面比例达89.4%,长江黄河干流的水质稳定保持在Ⅱ类。近日,雄安新区雄安站枢纽片区的中国能建“能建·新能源生态城”项目展示区建成投入运行。“能建·新能源生态城”项目展示区采用了“被动式优先+主动式优化+可再生能源替代+场景化示范+碳抵消”的零碳技术体系,实现年综合减碳率100%,达到零碳建筑等级要求,被列为2023年度雄安新区首批“绿色建筑+”示范项目。新华社记者 杨世尧 摄以绿色为鲜明特征的新质生产力加速发展。在绿色转型强劲需求带动下,我国相关行业创新能力和产业实力大幅提升。新能源汽车产销量连续9年位居全球第一,2023年产销分别达到958.7万辆和949.5万辆,市场占有率达到31.6%,销量占全球近65%。建成全球最大、最完整和最具竞争力的清洁能源产业链,光伏组件产量连续16年位居世界首位,多晶硅、硅片、电池片、组件的产量在全球占比均达到80%以上,2023年量产先进光伏电池转换效率达到25.5%;风电机组制造产能占全球六成,全球前10家风电整机企业中有6家中国企业,主要零部件国产化率达到95%。第三代核电项目顺利推进,AP1000、“华龙一号”首堆并网发电。建成齐鲁石化—胜利油田百万吨级碳捕集利用与封存项目和泰州煤电50万吨碳捕集项目,主要工艺和设备实现国产化。02“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这一论断具有重大理论和实践意义人类文明发展史,既是一部生产力发展的历史,也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资本主义的生产力和生产方式,不仅造成了社会危机,也带来了资源环境问题。马克思认为,“不以伟大的自然规律为依据的人类计划,只会带来灾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态文明是工业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要求”。支撑人类文明进入生态文明新阶段,必须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面对这一时代课题,习近平总书记作出“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重大论断,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和生态观又一重大理论创新,也是习近平经济思想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丰富和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提供了思想指引和根本遵循。这一重大论断表明,绿色是新质生产力自身的鲜明特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质生产力具备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的特征,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这充分说明,新质生产力必须也必然具备绿色的特征。如果一种新的生产方式或组织模式,在提高产出的同时,在全生命周期和全要素维度上增加了能源资源消耗和生态环境影响,那它必然无法满足“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的要求,就不属于新质生产力。这一重大论断表明,绿色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根本导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这充分说明,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坚持绿色发展这一重大原则和根本导向,将绿色低碳要求贯穿于高质量发展的全过程和各方面,统筹处理好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的关系,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决不能回到追求粗放扩张、低效发展的老路上。近年来,湖北武汉市加快节能降碳先进技术的研发和推广,构建绿色制造体系,以科技创新引领汽车产业加快转型升级,持续引导培育武汉企业的“绿色实力”。图为在位于武汉市经开区的汽车电动化焊装车间,机器人在流水线上作业。新华社记者 肖艺九 摄这一重大论断表明,绿色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必然结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这充分说明,发展以绿色为鲜明特征的新质生产力,是解决我国资源环境生态问题的治本之策。在现阶段,我国化石能源和传统产业占比仍较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存在差距,必须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变革发展动能、创新发展方式,加快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03发展新质生产力对于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具有重要作用加快发展以绿色为鲜明特征的新质生产力,对于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具有重要支撑和引领作用。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关键举措。当前,我国调结构、转方式、促增长的任务十分艰巨繁重。既要坚定不移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又不能忽视、放弃传统产业;既要鼓励新产业、新业态发展壮大,又要防止一哄而上、泡沫化。要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及时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打造高效生态绿色产业集群,提升传统产业,不断塑造竞争新优势,提高绿色低碳产业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加快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抓手。2023年,我国能源消费总量已达57.3亿吨标准煤,未来能源消耗量还将刚性增长,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不足18%,石油、天然气严重依赖进口,保障能源安全面临较大压力。要加快能源领域科技创新,以更大力度发展非化石能源,加强化石能源深度脱碳技术的研发应用,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提高能源自给率,不断增强能源供应的稳定性、安全性、可持续性。近年来,江苏省扬州市利用区位优势,围绕绿色、节能、低碳,大力发展“风光渔”互补产业发电、风力发电,形成上有风力发电、中有光伏利用、下有水产品养殖和稻田的立体开发模式。同时,在当地产业园厂房顶部加装太阳能电池板,供给工业用电,通过清洁能源,不断推动绿色发展。图为在扬州市宝应县拍摄的风力发电设施。新华社记者 李博 摄解决资源环境生态问题的基础之策。当前,我国生态环境稳中向好的基础还不稳固,仍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时期。要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大力实施节能减排,全面加强资源节约集约循环利用,拓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加快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改善实现由量变到质变。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国担当。地球是人类的共同家园,面对全球性环境和气候危机,没有国家可以置身事外。中国是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实现“双碳”目标,这不是别人要我们做,而是我们自己必须要做。我们要坚定落实“双碳”承诺,以自身行动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作出贡献,同时也要发挥自身优势,为全球提供清洁能源产品装备和可持续发展方案。04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重点任务2024年2月19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意见》。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全面转型、协同转型、创新转型、安全转型,以“双碳”工作为引领,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把绿色发展理念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各方面,认真落实各项目标任务。推动重点领域绿色转型。将重点领域作为推动绿色转型的关键着力点,破解关键难题,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空间格局方面,围绕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为发展明底线、划边框,结合区域重大战略打造绿色发展高地。产业结构方面,坚持做大增量、优化存量,扩大绿色低碳产业规模,加快传统产业绿色转型,强化数字化绿色化协同转型发展。能源转型方面,坚持先立后破,推进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稳妥推进新旧能源安全可靠有序替代。交通运输方面,加快构建现代交通运输体系,积极推进交通基础设施绿色改造,大力推广新能源交通工具。城乡建设方面,完善城乡规划、建设、管理体系,推广绿色建筑,推进既有建筑和农房节能改造,稳妥推进北方地区清洁取暖。着力抓好重点环节。着眼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全链条,抓好重点环节推动绿色转型。实施全面节约,加大节能降碳工作力度,推进能源、水资源、粮食、土地、矿产资源全链条节约,加快构建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促进消费转型,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扩大绿色低碳产品供给,加大绿色产品政府采购力度,推动建立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在全社会大力倡导绿色健康生活方式。强化科技创新,加强应用基础研究,强化绿色低碳科技创新,完善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机制。完善支持政策,建立健全支持绿色低碳转型的财税、金融、投资、价格政策和标准体系,完善碳排放权交易、自愿减排交易、绿色电力证书交易等市场化机制。加强国际合作,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参与全球环境和气候治理,加强务实合作,支持广大发展中国家绿色低碳发展。地处湖北宜昌市猇亭区的灯塔广场原为磨盘港砂石码头。近年来,当地持续实施长江岸线生态修复治理,打造了绵延50里的城市滨江绿廊,昔日码头、厂房变身绿地广场,形成了一条集历史、人文、景观、生态于一体的美丽岸线,成为了市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图为宜昌市滨江公园灯塔广场一角。新华社记者 肖艺九 摄强化落实保障措施。推动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涉及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既要有系统谋划部署,也要有强有力的推进落实机制。要加强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坚持党政同责,压实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和单位主体责任,将党中央各项决策部署扎扎实实落到实处。要强化法治保障,加快健全绿色转型有关法律法规,营造公平公正的法治环境,确保各项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要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形式多样的宣传,引导全社会形成崇尚绿色低碳的新风尚。要开展评价考核,建立碳达峰碳中和综合评价考核制度,对各地区开展考评,表彰先进、督促落后,以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和工作体系,推动高质量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作者系国家发展改革委环资司司长)文章转载自:公众号“中国发展改革”(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whPhB_jT-suLIaZhTAS20g

深刻领悟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义和实践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是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重大创新,是习近平经济思想的最新成果,深化了我们党对生产力发展规律的认识,为新时代新征程用新的生产力理论指导新的发展实践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一、深刻理解新质生产力的科学内涵和基本特征  “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习近平总书记的一系列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新质生产力的基本内涵、本质特征、核心标志、核心要素、形成规律以及实现路径等重要问题,是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的统一。  从历史逻辑看,新质生产力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社会生产力每次出现大的跃升,都对应着新技术对旧技术的“创造性毁灭”。从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蒸汽机发明到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电机发明和电气应用,再到第三次工业革命的信息技术突破,每一次科技革命都肇始于划时代的颠覆性技术创新,都带来生产力的飞跃和经济社会的重大变革,人类社会由此从农业社会递次步入工业化、电气化、信息化时代。从历史经验看,历次产业革命都有一些共同特点:一是有新的科学理论作基础,二是有相应的新生产工具出现,三是形成大量新的投资热点和就业岗位,四是经济结构和发展方式发生重大调整并形成新的规模化经济效应,五是社会生产生活方式有新的重要变革。这些要素,目前都在加快积累和成熟中。当前,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与前三次工业革命不同的是,这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以数据等新型生产要素的产生和应用为重要标志,以包括算力、算法、网络通信在内的数字技术、人工智能为底层技术和核心技术,以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为方向,具有多领域技术群体突破、交叉融合以及技术迭代加快、创新周期缩短等特征。伴随群体性技术的整体性突破,势必引起生产要素配置方式的深刻变化,给产业形态、产业结构、产业组织方式带来深刻影响,进而推动产业深度转型升级,通过“技术—要素—产业”链条传导,最终形成新的生产力质态。当前数字化浪潮席卷全球,正在不断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形成与发展。2024年5月24日,以“释放数据要素价值,发展新质生产力”为主题的第七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在福建福州开幕。图为当日峰会现场体验区的超仿生人形机器人“小柒”在向观众致意。 新华社记者 魏培全/摄  从理论逻辑看,新质生产力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范畴,一般认为,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是生产力的构成要素。根据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科学技术通过渗透到生产力的构成要素之中,引起它们变化,从而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中,科学技术推动社会生产的作用日益增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分析框架,同时又赋予其新的内涵,进行了创新和发展。从劳动者看,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没有创新型人才、战略型人才以及掌握现代技术的新型劳动者,加快形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也就是一句空话。从劳动资料看,由颠覆性技术带来的生产工具变革往往是新科技革命的主要标志。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量子技术等更高科技含量的新型工具不断涌现,为新质生产力提供了动力源泉。从劳动对象看,数字资源、虚拟空间、生物基因、微观粒子等都成为人类劳动的对象,大大拓展了生产新边界,创造了生产新空间。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呈现源头创新、跨界融合、多点突破的新趋势,对生产资源的配置模式、创新要素的流通机制、技术研发的组织构架、创新主体的管理方式都提出新的要求,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在新技术赋能和催化下,实现优化组合和更高效率的配置,进而为大幅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提供必要条件。  从实践逻辑看,新质生产力已经在实践中形成,需要我们进一步深化认识并大力推动生产力迭代发展和质的跃升。科学只有转化为技术并应用于生产,才能成为现实的生产力。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科技事业迅速发展,一批重大创新成果竞相涌现,一些前沿方向进入并行、领跑阶段,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取得重要进展,新质生产力已经在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在技术新突破方面,我们充分发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作用,围绕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在要素新组合方面,在我国,技术、资金、人才、劳动力、数据、土地、管理等一系列重要的生产要素日益实现便捷化流动、网络化共享、系统化整合、协作化开发和高效化利用,特别是数据作为新的生产要素被引入生产函数,极大拓展了生产可能性边界,深度赋能实体经济转型升级。在产业新形态方面,人工智能、低空经济等具有时代标志和时代特点的新产业新业态加快成熟。在培育新型劳动者方面,我们致力于畅通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环,优化学科设置、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行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打造全球人才高地,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努力培养造就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  二、全面看待我国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优势和条件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形成历史性交汇,其主要特点是重大颠覆性技术不断涌现,科技成果转化速度加快,产业组织形式和产业链条更具垄断性。“谁在创新上先行一步,谁就能拥有引领发展的主动权。”世界各主要国家纷纷出台创新战略,加大投入,加强人才、专利、标准等战略性创新资源的争夺。我国推动科技事业快速发展,取得举世瞩目成就,根本就在于我们拥有独特的优势和宝贵的经验,能够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充分调动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集中力量办大事,抓重大、抓尖端、抓基本。我国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更具坚实的基础和良好的社会环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可靠保障。我们显著的优势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这是我们成就事业的重要法宝。正是依靠这一优势,我们一次次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突破,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西方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道路。当前,科技创新越来越需要多学科交叉融合和高效协同攻关,亟须有效整合科技资源,发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引领作用。近年来,党中央不断加强对科技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健全新型举国体制,有力发挥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作用,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显著提升了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不断提升的科技能力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注入强大动能。经过多年发展,我国科技创新条件不断改善,2023年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超过3.3万亿元,研发投入强度提升到2.64%,超过经济与合作发展组织(OECD)国家平均水平。重大科学基础设施加快布局,国家大科学装置在建和运行57个,纳入新序列管理的国家工程研究中心207个,国家企业技术中心1798家,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1606家,国家备案众创空间2376家。科技创新在众多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嫦娥”探月、“天问”探火等深空探测项目成功实施,量子信息、干细胞、脑科学等前沿方向取得重大原创成果,太阳能光伏、新能源汽车、数字经济等领域实现换道超车,5G网络运用全球领先。  产业体系配套完整的供给优势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重要载体。产业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载体。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大力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前瞻布局类脑智能、量子信息等未来产业新赛道,新一代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一批技术含量高、成长性强的新产业持续壮大。2023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从2012年的5%提高到13%以上。同时,我国工业特别是制造业体系完整,既为孕育前沿技术和颠覆性技术提供了良好条件,也为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发展提供了配套支撑。比如,围绕锂离子蓄电池,从上游的原材料,到中游的电解液、隔膜、电芯,再到下游的新能源汽车、消费电子和储能电站应用,上中下游集群共生、联动发展,规模经济效应充分彰显,也正是凭借完整的制造业体系优势,我国新能源汽车在国际市场上才更具竞争力。今年以来,各地区各部门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上勇争先、出实招,大力发展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图为2024年5月11日,内蒙古包头市一家太阳能科技有限公司的工人在生产车间作业。 新华社记者 李志鹏/摄  海量数据的资源优势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要素支撑。数据作为新型生产要素,是形成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资源,对传统生产方式变革具有重大影响。我国人口数量众多,人们每日的生产生活消费活动都会产生大量数据,消费电子、电子商务、移动支付等领域的市场规模位居全球第一,且仍处于快速增长阶段,直接催生社交媒体、移动出行、数字医疗等产业爆发式增长。我国制造业规模世界第一,机器设备台(套)数存量也是世界第一,工业机器人保有量占世界1/3,有力支撑了工业互联网的快速兴起。2023年我国数据生产总量超32ZB。这些场景形成的海量数据资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了丰富的“原料”供给。  超大规模的市场优势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拓展需求空间。我国拥有超过14亿人口,中等收入群体超过4亿人,经营主体超过1.8亿户,2023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超过47万亿元,是全球第二大商品消费市场、第一大网络零售市场。近年来,以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为代表的“新三样”产品在技术创新、生产制造、市场销售上形成良性互动,庞大国内市场成为“新三样”技术迭代、产品升级、走向国际的关键支撑,2023年“新三样”产品出口值合计超过万亿元。同时,中国巨量市场需求持续吸引全球的新技术新产品,成为吸引外商投资的强大引力场。比如,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正是依托庞大的中国市场,快速形成规模经济效应,有效降低成本,加速技术迭代,成为其全球最大的智能工厂。  大量高素质劳动者和企业家的人才优势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了人才支撑。人才是第一资源。一支规模宏大、素质优良、结构不断优化、作用日益突出的人才队伍,是发展新质生产力最活跃、最具主动性的因素。2022年我国研发人员全时当量提高到635万人年,规模连续多年稳居世界首位。入选世界高被引科学家数量从2014年的111人次增至2022年的1169人次,排名世界第二。人才资源总量达到2.2亿人,高技能人才超过6000万人,每年理工科毕业生超过发达国家理工科毕业生总和。2023年世界500强中国企业上榜数量位居全球首位,拥有一批具有国际眼光和创新思维的企业家人才队伍。这些丰富的人力资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了坚实的人才支撑。  三、积极探索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实现路径  新质生产力是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对生产资源的配置模式、创新要素的流通机制、技术研发的组织构架、创新主体的管理方式等都提出了新的要求。要遵循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从实际出发,先立后破、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坚持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统筹推进深层次改革和高水平开放,畅通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环,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坚实保障。  大力推动前沿技术和颠覆性技术的科技创新,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前沿技术和颠覆性技术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来源。要健全新型举国体制,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发挥好企业创新主体作用,高效整合科技资源协同攻关,瞄准人工智能、量子科技、集成电路、生物制造、脑科学、深空深海等前沿领域,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促进前沿技术和颠覆性技术加速涌现。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及时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统筹推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未来产业有序布局,实现新技术从“实验室”向“生产线”的跨越。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布局产业链,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保证产业体系自主可控、安全可靠。大力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近年来,一些地方紧紧依靠科技创新,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动产业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图为2024年4月12日,河北省秦皇岛经济技术开发区一家特种玻璃企业的工人在展示一款用于航天领域的玻璃产品。 新华社记者 杨世尧/摄  遵循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规律,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基础条件和发展水平各异,要根据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等,有选择地推动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不能一哄而上、泡沫化、搞一种模式。传统产业同样蕴含新质生产力,各地发展新质生产力不能忽视、抛弃传统产业,要注重用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发达地区的科研机构密集、人才数量多、科技实力雄厚,要聚焦国家战略需求,大力推进关键核心技术突破,提升原创性、颠覆性技术供给能力。其他地区要突出优势特色,把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点放在应用前沿技术和颠覆性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上,使之脱胎换骨,焕发新活力。  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推动形成绿色生产力。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破解绿色发展难题,关键靠科技。要加快绿色科技创新和先进绿色技术推广应用,做强绿色制造业,发展绿色服务业,壮大绿色能源产业,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和供应链,打造高效生态绿色产业集群,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健全有利于绿色转型的体制机制,持续优化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经济政策工具箱。同时,在全社会大力倡导绿色健康生活方式。  统筹推进深层次改革和高水平开放,形成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发展新质生产力既是发展的命题,也是改革的命题。如何加快形成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是当前各地各部门在发展实践中遇到的一个现实问题。要深化经济体制、科技体制等改革,着力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建立高标准市场体系,创新生产要素配置方式,让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向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以制度型开放为重点,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加强国际科技合作,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为发展新质生产力营造良好国际环境。  畅通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环,加快培育新型劳动者队伍。要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合理流动的工作机制,持续强化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大力造就能够创造新质生产力的战略人才和能够熟练掌握新质生产资料的应用型人才。深化教育改革,根据科技发展新趋势,优化高等学校学科设置、人才培养模式,为发展新质生产力培养急需人才。深入推进科研院所改革,加快形成符合科研规律、有效满足国家发展和市场需求的科技创新体制。健全要素参与收入分配机制,激发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和数据等生产要素活力,更好体现知识、技术、人才的市场价值。实施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加快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引进使用机制,增强对世界优秀人才的吸引力,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文章转载自:求是网(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a9lJfVVW_dYoYrDY3k0KIQ

孙若风:人学视野中的机器人、虚拟人

 由自动装置驱动的机器人尚在成长,由数据驱动的虚拟人已在赶来的路上。“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从今开始,愿人类能与机器人、虚拟人结义桃园,把酒言欢,但也不回避其间可能出现的爱恨情仇。      起舞弄影,机器人、虚拟人实际是人类的影子,或者说是镜子,人长成什么样,它们就长成什么样。它们起初被命名为“人”,应该是一种隐喻,潜藏着人类用人的尺度认识、衡量、创造这种“新人类”的深层意识。机器人,往往只是代替人的工作,形状并不像人,具有人的外貌、智慧、情感特征的机器,只是机器人的一个类别,属于仿生类。不过,以人为原型的机器更符合社会大众的期待,古今中外皆是如此,从趋势上看,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的发展和完善,机器人将越来越像人类。至于虚拟人,追求对真人的还原,由于它力求抓取和呈现真人的特色,比真人更有典型性,因此,这个孪生“人”,往往比真人更“像”真人。      文学即人学,科技也是人学。它们都是以人自身为尺度,都是人的本质力量的体现。从历史角度观察,机器人、虚拟人与文学艺术发展正好有同步性,其共同推力是人性的觉醒和人学的发展。被称为“机器人第一人”的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科学家、艺术家达·芬奇,他留下的机器人设计草图,以木头、金属和皮革为外壳,以齿轮驱动装置,可坐可站,头和胳膊可转,后人据此摹拟出了“机器人武士”形象。而文艺复兴正是一场人的解放运动,它高扬人文主义旗帜,带领欧洲走出中世纪的黑暗,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认为人是现实生活的创造者和主人,由此出现了艺术与科技的双重高峰,也出现了机器人的构想。      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机器人高峰是汉末六朝。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成为过往,东汉谶讳神学崩溃,特别是汉末战乱频仍、大疫流行,曹操在《蒿里行》描述了“千百无鸡鸣,白骨露于野”的人间惨像,人性由此实现觉醒,鲁迅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指出,这个时代是“文学的自觉时代”。其实,不只是文学,其他艺术及审美形式也都实现了自觉,涌现一大批优秀文学家、艺术家及最早的旅行家。机器人也在这个时候觉醒了。中国古代机器人可以上追到黄帝大战蚩尤用的指南车。到西周成王,又有周公派指南车迎接迷路使者。但都只是传说而已。此时,机器人进入实操阶段。晋·陈寿《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记载了木牛流马,西晋傅玄《马钧传》记载了三国时期发明家马钧制作指南车,《南史》记载了南齐数学家祖冲之改良指南车。从人学角度观察,这些关于机器人的记载有两点比较关键:一是把“巧思”、“机思”作为评语,比如诸葛亮“性长于巧思”,马钧“天下服其巧思”,祖冲之“有机思”。竞巧可以与实用结合在一起,但更多是无实用价值、无功性目的,只求在娱乐中体现智慧、技能的过人之处。二是社会高层,比如诸葛亮、魏明帝、齐高帝都参与、推动,可见竞巧的审美意识,已经蔚然成风。      第二次机器人高峰是唐朝,这也是中国历史上文学艺术鼎盛时期。如果说汉末六朝是文学艺术和机器人的“自觉时期”,唐朝则是它们的“自由时期”。国力的强盛、民族的融合、社会的稳定,使人的自主性、创造性得到极大发挥,人性进一步解放,机器人也跟着得到解放。唐代张鷟撰笔记小说集《朝野佥载》,有多个机器人记载,比如仿生类的机器人:“郴州刺史王琚刻木为獭,沉于水中,取鱼引首而出。盖獭口中安饵,为转关,以石縋之则沉。鱼取其饵,关即发,口合则衔鱼,石发则浮出矣。”人形机器人就更活泼了,比如,“杨务廉甚有巧思,常于沁州市内刻木作僧,手执一碗,自能行乞。碗中钱满,关键忽发,自然作声云‘布施’。市人竞观,欲其作声,施者日盈数千矣。”      第三次机器人高峰是今天,虚拟人也在这个时候出现,这是中华文化走向复兴时期。这也是注重人的全面发展的时期,这时的人学,把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视为人的发展的最高境界、视为人的本质力量的真正实现。与此高度关联的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被明确为当前中国的主要矛盾,而美好生活的实现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当今中国教育提出的德、智、体、美、劳“五育”,实际上表达了对人的全面发展的认识。而艺术、科技成为美好生活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共同支撑。对美好生活和人的发展的叩问由来已久,从苏格拉底的“至善生活”、柏拉图构建的真、善、美政体之下公正理想国,亚里士多德的“沉思生活”和对至善生活的向往,到近代哲学家构建的“理性王国”,到海德格尔的“诗意栖居的生活”,一以贯之的脉络是将美好生活与人性的真、善、美相联系,变化是“诗意”的权重在加大,艺术以及与艺术血肉相联的科技作用越来越突出。由此可以理解,为什么“诗与远方”对中国社会形成如此强大的磁场,为什么艺术与科技从来没有像今天这么密切。这就是我们从人学出发审视机器人、虚拟人,试图用人文精神乃至于艺术精神规范和引领机器人、虚拟人的理论依据。      人是文化的动物,是“文化的人,而不是物化的人;是能动的、全面的人,而不是僵化的、单向度的人”。这是今天中国人学的基本立场。按照卡西尔《人论》的观点,符号是文化最基本的要素,也是人的重要特征,人创造符号,受益也受制于符号。语言、文字、场景是符号,神话、宗教、艺术、科技也是符号,循此逻辑,可以说虚拟现实、元宇宙、机器人、虚拟人都应该是符号。面对联袂而来的机器人、虚拟人,无论是“审慎的乐观主义者”,还是“积极的悲观主义”,都应从人文主义出发,主动去“人化”机器人、虚拟人,让机器人、虚拟人,与人类相向而行,成为寻求共同意义和价值的“人”:      ——机灵的人。机器人、虚拟人是人的肢体、大脑的延伸,会表现得越来越心灵手巧,甚至在很多方面超越人类,表现出天赋异禀、鬼斧神工,是有灵性的鲜活生命。而这个超越幅度,正是人在创新创造中的完成自我超越的幅度,它们只是人类创造的另一个自我。人作为文化的动物,作为符号性存在,首先表现在人的创造性。人的本质是生成的,而不是给定的;人与生俱来的禀性,就是不断创新创造,不断实现自我的超越。艺术与科技从不同方面表现了人的创造性,都是人之所以能够成为人的阶梯,机器人、虚拟人的智慧、灵活程度,正是人的自我发展尺度。      ——安全的人。纠结于机器人、虚拟人对人类是福是祸,如同纠结于人的本性是善是恶,不会得出一致结论。从技术自生长规律看,机器人、虚拟人终归要出现,如同孩子终归要生呱呱坠地,后来成为好人还是坏人,要看成长过程。作为人的创造对象,机器人、虚拟人最终是优化为友还是异化为敌,还是取决于人类。中国历史上,机器人在唐朝以后的漫长岁月里,难有精彩表现,固然是受制于科技的综合水平,但与它受责于“奇巧淫技”也有关系。今天有人对机器人、数字人的恐惧,一方面确实有合理之处,另一方面或许也受到传统文化对科技不重视、对玩偶类机器人不友好的影响。当然,科技是双刃剑,正如同文学艺术也有两面性。有史以来,对某个科技发明或某个文化艺术门类、内容一直怀有警惕、戒备之心,正是这种对潜在危害的忧患意识,保证了的科技与艺术的健康发展,这就是恐惧的意义。      ——规矩的人。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机器人、虚拟人由人创造,但生成后,就具有人的行为、思想甚至情感特征,由此带来复杂的道德、伦理问题。人类与机器人、虚拟人应该各守规矩,各安本,知道分寸在哪里,危险在哪里。1942年,阿西莫夫的短篇小说《转圈人》提出了著名的“机器人三定律”:“第一定律,机器人不得任害人类,或坐视人类受到伤害;第二定律,除非违背第一法则,机器人必须服从人类的命令;第三定律:在不违背第一及第二法则下,机器人必须保护自己。”这可能就是有关人类、机器人、虚拟人的公理与基本正义。机器人、虚拟人不得危害人,而人也不得虐待、亵渎、侵犯机器人、虚拟人。人学的正确引导十分重要,而相关立法以及标准化工作也要加快节奏,并且纳入社区、企业文明建设和个人文明修养。美国心理学家卡伦·霍妮说:“现代人类学的最大贡献之一,就是不断扩大‘正常人’的范围。”据此,也可以说,只有不断扩大人类“正常人”的范围,才能扩大机器人、虚拟人的“正常人”范围。      ——文创的人。自古以来,机器人就常常与游戏、杂技等娱乐性质的活动结合在一起,比如《马钧传》记载的木人能击鼓吹萧、跳丸、掷剑,缘絙、倒立。更有与实际功用结合,比如《朝野佥载》中的木头艺人劝酒:“洛州殷文亮曾为县令,性巧好酒,刻木为人,衣以缯彩,酌酒行觞,皆有次第。又作妓女,唱歌吹笙,皆能应节。饮不尽,即木小儿不肯把;饮未竟,则木妓女歌管连理催。此亦莫测其神妙也。”宋代《太平广记》记载了唐朝能工巧匠马待封为皇后设计的镜台,开启镜奁,台下小门打开,有木妇人持巾栉、粉脂、髻花依次而出,皇后取之,木人即还。这种艺术与实用结合,就是如今风行一时、由国家推动的文创,但范围要广泛得多,主要包括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消费品工业、装备制造业、建筑业、信息业、特色农业等等,文化创意与实用产品相互赋能,让生活更有艺术、更有格调。      ——生动的人。科技无国界,但“人”应该有特点。生活中千人千面,机器人、虚拟人也应该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体。未来的机器人,必然会逐步实现特色化,首先是中国化,进而是地域化,而且有企业的独特面貌、独特风格,以此形成形象品牌。虚拟人更是如此,由于它融合了AI、VR、自然语言、生命科学等技术,实现对真人的高度还原。将来每个人都会有自己专属的虚拟人,置身于由相关新技术集成的具体场景、氛围之中,个性化呈现将是顺理成章的要求,以往只有艺术作品追求的典型性目标,将会成为塑造虚拟人的不二法门。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我们可能将迎来机器人、虚拟人的出生高峰。与其消极观望,不如起而迎之,积极引导和规范。如果看准了它们能够成为先进生产力,能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就应该主动作为,趋利避害。目前聚焦机器人、虚拟人主要是技术,但与此相关的哲学、伦理学、心理学、文艺学问题实际上已经横亘在前,尤其不能回避的是人性与科技的关系,比如苹果公司总裁蒂姆.库克的忧心憧憧:“我不担心人工智能会让计算机像人类一样思考,我更担心人类像计算机一样思考,失去了价值观和同情心,罔顾后果。”当此之际,人学不能失语,要为机器人、虚拟人,更为人类,掌起一盏走出迷茫、危境的灯,勇敢面向远大前程。      机器人、虚拟人来了,有风有雨,我们要走上前去,撑开一把油纸伞。  (本文已于两年前发表于相关平台。图片来自网络)文章转载自:公众号“孙若风”(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WJoKsZhK_nvLLZqoFwjwww

【强国讲堂】杨学成:数字中国与未来产业的展望

杨学成 北京邮电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一、我国在数字技术发展上取得的成就经过最近二十多年的发展,数字技术已经深度融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各领域,生活、学习、娱乐以及工作等方面更是一刻都离不开数字技术的支撑。应该说,数字技术是近年来对于我们影响最为深刻也最为全面的一项技术,同时我国在数字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一)数字经济的规模和体量目前,我国数字经济规模占GDP的比重已经超过三分之一。这是第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表明了在全球数字经济蓬勃发展的背景下,我国数字经济在规模和体量上已经跻身于前列。此外,我们可以看到,在过去这些年中,在中国大地上出现了很多数字企业、互联网公司,它们实际上都是以数字技术的应用为主线进行商业化开发的,并且都已经跻身于世界著名互联网公司的行列。我们可以看到,一堆“数字巨兽”在中国大地上孵化出来,这些数字企业在数字领域的发展推进了我们对于数字技术的应用。(二)数据基础设施建设在上述背景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前谋划、积极推进,提出了网络强国建设的战略目标。近年来,围绕着网络强国建设的战略目标,我们逐步推进落地实施,其中一个重点就是关于支撑数字经济发展的基础设施。可以说,我们现在已经拥有了世界上最完备的、布局相对比较超前的数据基础设施,尤其是在2020年国家发改委提出的“新基建”中,有四个方面都与数据基础设施相关:一是5G基站建设,近年来我国5G基站的部署非常快,已经达到全球5G基站的70%以上;二是大数据中心,我们已经完成了相关的整体规划布局,在全国各地建设一系列大数据中心,同时构建了面向全国算力的整体调度网络——“东数西算”工程,涉及包括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不同区域的大数据中心集群,我们的算力资源将会蓬勃发展;三是工业互联网,我国在工业互联网的标准制定层面、应用层面走出了一步先手棋,在推动工业制造业和互联网融合的过程中是走得比较靠前的;四是人工智能,也属于新型的基础设施建设,近年来基于大语言模型,尤其是以ChatGPT为代表的人工智能的应用或是自动驾驶技术的发展,都离不开人工智能这样一个大型基础设施的建设。这一系列数据基础设施建设,带来了数据、算力以及在二者之上的算法突飞猛进的发展,为未来更高质量的数字经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硬件基础。(三)率先把数据列为第五大生产要素在推进硬件基础的同时,我们也在快速推进数据领域中软件的顶层规划,尤其是以数据要素的认定为主线。2020年,我国率先把数据列为同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并列的第五大生产要素。数据作为生产要素是最具乘数效应的,能够对其他生产要素产生倍乘的效果。把数据列为生产要素,意味着我们想要通过数据来促进整个经济的增长。在此基础上,我们围绕数据不断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文件,数据要素正在发挥出非常强劲的经济发展动力。2022年12月,被称为“数据二十条”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构建数据基础制度更好发挥数据要素作用的意见》对外发布。作为数据相关顶层设计的“数据二十条”,对数据要素的使用包括确权以及价值的分配等方面作出了最基本的指引,这意味着我们围绕着数据要素给出了中国方案。从“数据二十条”中,我们能够看到关于数据要素未来在社会治理中的应用和发展的思想,是一次非常重要的主动式的制度设计,也是为全球数字经济的发展贡献了中国方案与中国力量。在“数据二十条”的基础上,2023年以来,我们做出了一系列动作,比如在机构改革中组建国家数据局,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这一系列动作表明,我国在数字中国建设,尤其是数据要素的使用方面已经形成了比较完整的顶层设计,也意味着未来我们对于数据要素的使用将会更加走向深入。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数据要素的应用将会直接助力中国式现代化,这是我们对未来整个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的一次主动的制度设计。二、数字技术和产业融合,我们会走向何方(一)数字经济发展的两个阶段在上述这样的大背景之下,数字技术和产业融合之后,我们的产业将会发生哪些变革,又将走向何方?按照逻辑来划分,我们可以把数字经济发展分为两个阶段:一是数据产业化,也就是以上一代的互联网公司的发展为主,收集用户数据并加以分析和利用,再通过广告的方式进行变现,成就了互联网公司的发展;二是产业数据化,也就是推动传统产业完成数字化转型,实现数实共生、数实融合,二者交相辉映才能推动整个产业的更新迭代。(二)数字技术与产业融合的五个方面要想推动整个产业的数字化,我们就必须坚持数字技术与产业的结合。我们把能够为产业的未来发展带来重构性影响的数字技术,归纳为一个单词——Basic。Basic是基本、根本的意思,包含五个字母,这五个字母分别都代表着完全不同的数字技术。1.大数据B代表bigdata,也就是大数据。我国的数字经济之所以发展非常迅猛,就源于非常丰富的数据资源储备。在借用人工智能技术以及各种算法的处理之后,数据的重要性便完全不容忽视了。我们谈到大数据的时候,也应该意识到“大数据”具有三个方面的特点。第一个特点是数据的规模和体量很大。第二个特点是“杂数据”,也就是多元异构数据,即多个来源不同结构的数据。多元异构是数据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数据会因为关联而产生价值,单一来源的数据的价值很稀薄,只有不同来源的数据相互结合关联而后进行统一化分析,才能不断呈现出价值。比如,在疫情防控期间,我们使用的健康码就是一个多元数据相互关联、产生价值的典型应用。第三个特点是“活数据”,也就是说如果数据不是“活”的,那么数据量再大也很难维持支撑。我们把整个屋子都堆满了数据,那也不叫大数据,大数据必须是时刻在运转的数据。大数据作为生产要素,其影响力是很大的,我们从一个“小数据”上就能体会到,那就是每个人手机上都可以看到的“步数”,代表着我们每天走了多少步路。自从有了步数这个数据之后,不少人的走路行为就开始发生了变化,出现了很多专门依据步数数据精准管理自己走路行为的人,被称为“万步走大军”。实际上,这是我们能够看到的第一层改变,相当于因为有了这一数据,我们的行为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接下来,数据还会带给我们第二层改变,那就是我们不单知道自己走了多少步路,还知道别人走了多少步路。这时,你会发现我们的行为又变了,比如今天你走了两万步、你的朋友多走了三百步,你就有可能继续走。所以我们看到,步数这一数据引发了一种群体互动、一种新的社交行为,我们称之为“运动社交”。再然后,因为步数这一数据的出现,一个前所未有的产业生态出现了,那就是“步数捐赠”。今天你走了两万步,可以把这个步数捐出去,你捐出去之后有个慈善机构就会收到一小笔善款,实际上不是因为你自己掏了腰包,而是有第三方机构帮你出了钱。第三方机构为什么要帮你出钱呢?因为你在捐完步数之后,会看到这家公司的广告,实际上这是一次非常精准的广告展示,因为你看了这一次广告,公司就要付广告费,而广告费就转化为慈善机构的收入。那么,为什么你在捐步数的时候会看到这家公司的广告而不是另外一家公司的广告?因为微信运动早已经对你个人进行了后台大数据分析,根据分析结果形成了一个潜在默认的认知,相当于只要你捐步数,这家公司的广告就会精准推到你眼前。正是因为这是一次精准的广告展示,这家公司也就愿意掏广告费。那么,你为什么非要捐这个步数?因为步数捐赠为你自己所有的行为改变找到了一个非常正当的理由,那就是公益。至此,我们能够理解步数这一数据是如何重塑了用户、广告机构以及慈善机构的三方关系的,也因此促使一个全新产业生态的诞生,这个产业生态就是步数捐赠——一个非常典型的大数据应用。此外,步数这一数据还带动了运动鞋、服装、运动腕表等智能设备的销量。所以我们才说,数据具有非常强大的威力。由这一个小小的数据入手,我们看到了大大的应用,由大大的应用入手,我们看到了未来数字经济的全新形态,即借助对数据的应用可以凭空产生出很多过去见所未见的产业。与其他的生产要素最根本的区别在于,数据不会因为使用而枯竭,反而会因为使用而变得更加繁荣、更加复杂。根据相关统计报告,人类社会近两年产生的数据量能够占到人类社会有史以来数据总量的一半以上,人类社会近五年产生的数据可以占到人类社会有史以来数据总量的90%以上。由此,随着数据体量的增加,我们更要不断发挥大数据的威力。未来的数据时代会是什么样子?数据会推动人类社会沿着两条路线向前发展,一是数据会把没有生命的东西变得“有生命”,二是数据会把有生命的东西变得“有灵性”。那么,我们要如何理解这两条路线?首先,我们要理解数据怎么把没有生命的东西变得“有生命”。工业化时代,很多人对于产品的看法是非常固化的,其主要目的是为了进行大规模、标准化、低成本的生产,可是我们生产出来的产品基本上是没有生命的。比如,我们生产茶杯,要采购原材料,经过各种工艺加工,最终做成一个制成品茶杯。只有制成品才能拿去销售的这套逻辑,背后有一个很重要的前提,那就是我们实际上是把原材料经过各种工艺一步步固化到茶杯上去的,使茶杯形成一个固定的性能,最终把它变成了一个制成品。对于这样一个产品,我们不会认为它是有生命的。进入数字时代后,我们要能够解锁一个产品的固定的性能。比如,我们可以在一个茶杯中植入一定的感知单元,用于自动检测茶水的温度、分析茶水的成分,之后把数据提炼出来。一旦有了这个数据,我们就可以进行与个人健康数据的匹配,通过算法来设计怎么喝茶是最有益于个人健康的。再比如,我们可以创建这样一个场景,那就是个人和茶杯之间将基于数据展开一种正反馈效应,即个人与茶杯共享健康数据越多,个人得到的服务就越精准,得到的服务越精准就会越愿意共享更多的健康数据。久而久之,茶杯将会积累大量的个人健康数据,也就意味着茶杯不再是物理意义上的茶杯了,它同时还具有由数据构成的不可见的部分,我们称之为茶杯的“数据孪生体”,也就是为这个茶杯创造出了一个数字格式的同步数据孪生体。我们为什么要去训练这个数据孪生体?在实体空间中,任何一个物品都会受到时空的双重束缚,比如此时这个茶杯只能待在此地,不可以在此时待在另外一个地方。但是一旦有了数据孪生体,茶杯就进入了数字空间,遵循的是数字空间的基本逻辑而不再受到时间和空间的束缚。基于茶杯诞生的数据孪生体并不需要存在茶杯里,我们完全可以把它存到云上,而我们的生活场景也由此发生了巨大变化。比如,我在北京训练的这只茶杯,当我要去南京出差时就没有必要非要把这个茶杯带过去,而是在南京找一只同类茶杯,然后通过扫码把云上的茶杯数据孪生体召唤到本地,实际上仍然是在与数据孪生体进行交互,而当我离开时数据孪生体又会回到云端。由此,数据孪生体给了我们更加灵活和弹性的选项,久而久之我们的数据就会在这个孪生体上积累得越来越多,以至于使得数据孪生体比我们自己更加了解自己,甚至可以应用到看病就医等方面。未来,医生给我们看病可能不再需要望闻问切了,因为医生只能接触到我们的数据,也只需要通过分析数据就能完成对疾病的诊断。在此基础上,通过分析数据来看病,人类的大脑反而比不上计算机,也就是说看病就医将会被智能系统接管。因为我们人类的学习是基于经验而不是基于数据的,所以也天生并不擅长处理数据,而计算机的学习是纯粹基于数据的。一旦有了数据,拥有大量算力的计算机就可以直接接管此类工作,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未来,医生的主要工作将从看病变成维系这套医疗数字化系统的正常运转。更进一步的是,随着数据的不断累积,我们能够发现越来越多的工作将会被数据与计算机接管,这就是数据的威力。由此,我们也就搞清楚了物联网的本质,关于物体的联网就是物联网。过去,很多人谈到物联网会认为我们就是要用物联网技术做一个产品,但物联网真正的核心是找到最简单的办法训练出一个物体的数据孪生体,因为只有数据孪生体才能够联网,而物体本身是不能直接联网的,就像我们上面说的茶杯一样。基于茶杯训练出的数据孪生体是时刻联网的,就像我们人一样都是联到网络里面去的,我们都被称为网民。但实际上,我们的肉身从来不曾联过网,我们都是通过人的数据孪生体来联网的,而我们人的数据孪生体就是手机里面的数据,也就是说是与手机的界面进行交互来借助数据孪生体间接联到网络里面去的。既然搞清楚了这一点,我们也就有必要去思考一个问题,那就是可不可以把这个模型进行移植。比如,我们可不可以仿造人的联网过程为一条狗搭建一个联网模型,可不可以发明一个类似手机的设备——“狗机”戴在狗的脖子上,从而学习狗的生活习性、不断记录数据,以至于可以通过这一数据孪生体解锁一条狗的世界,进而用同样的办法解锁成千上万条狗的世界?假如成千上万条狗都可以被数据孪生,那么我们就可以为狗和狗之间建立一个新的通信协议——“狗联网”。接下来,我们再推动狗联网和人联网建立数据接口,那么人就能够搞清楚狗的意图、狗也能听懂人的语言了,因为我们为狗联网和人联网找到了一种标准化的语言体系,即数据语言。综上所述,正是通过数据孪生体,数据得以把没有生命的物体变得“有生命”,把有生命的变得“有灵性”。从茶杯和狗联网的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到,万物互联将会推动我们这个社会迈向数字时代。在迈向数字时代的过程中,我们也能够看到这背后巨大的数字经济的发展空间,几乎所有的行业都有可能被数据重新改造。2.人工智能A代表AI,也就是人工智能。近年来尤其是2023年,人工智能的话题是非常火热的。随着ChatGPT的发展,我们见证了人工智能在全世界的普及。过去,我们提到人工智能时总是感觉技术高高在上,可望而不可及,但是ChatGPT却可以像智能助手一样和我们互动,我们有任何问题都可以询问ChatGPT,而它的回答每每都让我们感到惊艳。由此,我们看到人工智能技术正在快速大踏步向我们走来,那么我们要如何理解人工智能技术?我们可以把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以及对产业发展的影响分为三个等级来看:一是运算智能,也就是通过计算能够得来的智能;二是感知智能,也就是要求机器做到会听、会说、会看,比如智能音箱、Siri、人脸识别等;三是当前最复杂的认知智能,也就是要求机器做到会想、会思考、能理解,具备真正的思维能力。这是人工智能从诞生到现在走过的三个重要阶段,现在我们的焦点是在认知智能上。那么,我们要如何理解这三个等级的智能?那就是要统一认识这三个等级的智能,也就是说尽管各有侧重,但基本上都是同时被用到的。第一,什么是运算智能?运算智能讲究大算力,实际上是指算力输出而不讲究算法。最开始给人类社会带来人工智能冲击的,是发生在1997年,IBM公司开发生产的超级国际象棋电脑——DeepBlue(深蓝)。深蓝诞生之后就打败了卡斯帕罗夫,在世界上引起了很大轰动,不亚于现在的ChatGPT对我们的影响,大家都在惊讶于计算机能够有智力,甚至是进化速度非常快的计算机将很快在智力上把人类全部打败。但是没过多久,我们就明白过来,深蓝打败卡斯帕罗夫实际上并不是由于具备智力,或者说根本不需要用到智力,因为国际象棋的走法是可以被穷尽的,我们完全可以把所有走法都教给深蓝。这样的话,深蓝就具备了完备数据库,人每走一步棋都会回到数据库中进行比对,得出哪种走法最终胜出的概率更高。我们发现,深蓝只需要通过计算胜率就能够把人打败。尽管卡斯帕罗夫下棋时要相对复杂,因为他考虑的不是眼前这一步棋而是好多步棋的走向,但是他也有局限,那就是考虑更多将会远远超出脑力范畴。然而,我们只需要给深蓝足够强大的算力,就能够算出第十一、十二甚至二十步棋。通过这个例子,我们知道正是因为有了极强的算力,计算机才能够体现出智能的感觉。到现在为止,任何一台人工智能系统的发展都离不开强大的算力,比如支撑ChatGPT计算与发展的仍然是上万张性能最高的芯片,并且每进行一次大模型训练都要耗能甚巨。所以,算力是智能系统的基础,这就是运算智能。然而,过去的计算机都属于经典计算机,其实际算力是有瓶颈的。我们能不能找到一种更好的办法,能够让算力更大量地输出?这就要换一个范式,从经典计算机采用的二进制发展到突破二进制束缚的量子计算,进入到更大范围的算力提升上来。从上世纪70年代提出量子计算机原形到现在,经过五十年左右的探索,我们能够看到量子计算技术也已经大踏步向我们走来。比如,2019年谷歌公司研制完成的“悬铃木”量子计算原型机,在计算一个非常复杂的线路问题时只用了200秒就完成了,而对于同样的问题,运算速度最快的经典计算机也差不多要连续不间断工作一万年时间,差距一目了然。2020年我国科学家团队成功构建76个光子的量子计算原型机“九章”,其计算速度等效比“悬铃木”快100亿倍,这意味着量子计算技术已经离我们的生活越来越近,当有了更大算力支持时,我们过去很难做到的事情将很快可以迎刃而解,如对气象动力学进行精细化数据模拟,甚至能确定每分每秒的天气情况。总而言之,更大的算力将带给我们更大的智能。第二,什么是感知智能?感知智能基于自然语言处理或者称语音识别技术,现在这个领域已经突破得很好了。国外最先把语音交互入口作为商用化应用的就是苹果公司推出的Siri,国内也先后涌现出一批在感知智能方面做得非常好的企业,如旷视科技、商汤科技、依图科技、云从科技等。他们在语音识别、图像处理等方面的技术都是全球领先的,在人脸识别方面基本上都可以把准确度提高到98%以上,也就意味着在会看这一领域,机器的能力已经超越了人的眼睛。第三,什么是认知智能?认知智能要求机器能做到会想、会思考、能理解,在这个方面我们已知的就有很多表现得非常惊艳的公司,比如DeepMind公司开发的专门用来下围棋的人工智能系统——AlphaGo。自诞生之后,AlphaGo先后挑战了人类最顶尖的围棋高手,如4:1战胜了李世石,一次性打败日本和韩国排名前六十的围棋高手,在中国乌镇挑战柯洁,三盘全胜。至此,机器又在围棋这个领域获得了超越人类的绝佳优势,而且我们还有理由相信,一旦机器能够下围棋,人类就再难找到翻盘的机会了。在此基础上,DeepMind公司又推出了AlphaGo的进化版本——AlphaGo Zero,又称阿尔法元。阿尔法元只训练了三天,就完全打败了AlphaGo,之后只花了三个小时的时间又掌握了国际象棋,成为国际象棋的顶尖高手。后来,DeepMind公司又让阿尔法元去发现蛋白质结构。在阿尔法元的支持下,人类对于蛋白质结构的认知被扩大了无数倍。人类作为一个整体、总体,拥有大量的知识,然而我们每个个体却又很渺小,哪怕任何一个人从出生开始学起,倾其一生能够掌握的人类知识也只占总体知识微不足道的一部分。由此,一条巨大的鸿沟出现在我们面前,我们能不能找到并建立起来一种机制,让任何一个个体学到更多的人类整体的知识,这就是关于认知智能的另一条路线。在这条路线上率先做出成绩的是IBM公司推出的沃森系统。沃森系统有一项非常重要的能力,那就是只需要一秒就能够读完一百万本书,这个读完特指认知计算完,也就是理解这本书的意思。有了这样的能力,沃森系统可以瞬间成为任何一个专业领域里面的专家,我们可以把某个专业领域里所有人类已有的知识迅速教给沃森,这种学习能力是任何一个人类个体都没法相比的。沃森学完了之后,就可以反过来赋能个体。这就是认知智能的另一条路线,即并不给人类整体增加新知识,而是使人类积累的知识得以更加高效地输出和使用。由此可见,未来的工作场景更像是人类负责提问,而机器负责回答。比较个体有没有能力或竞争力的核心,取决于能不能提出好问题,因为问题提得越好,人工智能系统就能够发挥出更大的潜力。由人类提问、由机器回答的结合也将成为我们全新的生活状态,也就是未来任何一个人都会是人机融合或者称人机交互的系统。人工智能成为人类的“僚机”,全生命、全时空伴飞。综上所述,三个等级的智能结合起来,奠定了未来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的基础,进而在大数据之上演化出智能经济。3.安全S代表Security,也就是安全。因为S这个字母处于Basic的C位,也就意味着安全是最重要、最核心的。其他数字技术越发展,关于安全的诉求也就会越高,也就是说当一切都被数据化后,数字化的程度越深,我们对安全的敏感性也就越高。4.物联网I代表IOT,也就是物联网。关于物联网的内容,我们已经在大数据的部分详细介绍过了,即万物互联的概念。5.云计算C代表Cloud,也就是云、云计算。云的本质就像是一个数字化的空间,也就是数字形态所存在的地方。比如,参照我们在线下生活中的教室,我们也可以在线上开辟一间“云教室”,这间教室搭建的空间就是在云计算平台上。再进一步,我们也可以参照线下生活中的作坊或生产车间,在云上开辟一间“云作坊”或“云生产车间”,其本质就是实现制造业的智能化、高端化转型,也就是说未来的智能制造是离不开工业互联网的支撑的,而工业互联网会把各种生产运作全部数据化来进行云上协同,形成最终的“云工厂”、“云生产”或“云制造”。总而言之,云实际上就是一种数字形态的空间概念。上述五个字母合起来就是Basic,我们也可以把它们统称为数字原力。只有有了数字原力的支撑,五项技术交叉作用、相互推进,我们才能让整个人类社会迈向数字时代。展望未来,上述一系列数字技术的背后都有着巨大的可利用空间,我们在其中也将会迎来大量的变革机会。但与此同时,数字技术也向我们提出了包括安全挑战在内的一系列全新挑战,需要我们特别加以应对。文章转载自:宣讲家网(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原文链接:http://www.71.cn/2023/0804/1206320.shtml